一天户外活动回到教室后,老师提醒孩子们去解便洗手。一个声音响起:“我的手一点都不脏,不用洗手。”立刻有人跟着说:“我的手也不脏,不用洗。”看上去不脏的手真的就干净吗?洗手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每天必经的生活环节,孩子们对洗手到底是什么想法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为什么要洗手?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对“为什么要洗手”这个话题充满了好奇。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洗手的重要性,老师分享了《根本就不脏嘛》《如果不洗手》等绘本故事,通过故事里的一系列内容,孩子们知道了洗手的必要性。
“既然细菌看不见,那我们是不是需要时时刻刻洗手呢?”孩子们又有了新的问题。
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孩子们把自己发现需要洗手的时候记录了下来,经过激烈地讨论过后,大家认为手上有明显脏东西时、吃东西前、上完厕所后这几个时间节点是一定要洗手的。孩子们对洗手的时机有了新的认识。
洗手进行时
老师观察发现,有的孩子洗完手后手还是脏脏的,有的洗完手后还留有泡沫,有的打开水冲一下手就洗完了……在洗手过程中存在敷衍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在日常洗手过程中教小朋友们唱洗手儿歌和看七步洗手法图示,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将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借助儿歌可以帮助孩子更快速地记住七步洗手法的步骤,也易于孩子理解,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洗手时遇到的问题
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后,孩子们每天都积极主动地洗手,但在洗手过程中,总会有孩子打湿袖子。为了帮助孩子们找出袖子打湿的原因,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讨论,最后找到了袖子打湿的原因。
保护袖子大作战
为了让袖子不被打湿,孩子们尝试着学习挽袖子。办法有很多,但是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袖子从手腕上移动到手臂上,只要能保护好袖子的办法都是好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洗手时打湿袖子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不仅发展了孩子们手部的控制与协调能力,也为孩子们后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3-4岁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洗手事虽小,却有大智慧。在帮助孩子们养成正确洗手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通过系列活动让孩子明白洗手的重要性,帮助孩子解决当下遇到的看似微小却重要的实际问题,让“勤洗手”这一良好的习惯伴随着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