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但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他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再加上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如何在新的环境中上厕所,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成为家长们格外担心的一大问题。
现状调研:
在正式入园前,班级教师围绕幼儿生活习惯、社会交往、个性特点、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入户家访调研。通过对家访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发现幼儿存在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如厕方面,比如要抱着解便、需要小马桶、不会擦屁股或者因为贪玩而尿裤子等情况。有8名幼儿能够自己如厕,有21名幼儿在家如厕困难需要帮忙。
孩子们的困难
开学后,孩子们如厕也遇到些许问题,如:男生小便池和家里不一样,小便时会打湿裤子、尿在地面。有的幼儿在家习惯使用小马桶或需要抱着尿,害怕蹲便或不敢蹲便;有的幼儿想解便却不敢说,导致拉在裤子上;还有的幼儿解完便不会擦屁股。
教师思考:
一是幼儿园与家庭厕所的环境不同,使他们对如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二是家里和幼儿园如厕方式之间的差异,在家家长帮忙较多,幼儿在自主如厕上有一定的困难。三是幼儿有时会因为贪玩出现憋尿行为,产生无法及时解便的现象。
良好的如厕习惯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克服困难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为提升幼儿如厕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幼儿如厕自主性,我们开展了“关于如厕那些事儿”的班本活动。
厕所大探秘
如何让孩子们不再害怕新厕所?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厕所,熟悉如厕环境。原来,幼儿园的厕所里有拖把、扫把、马桶刷、便槽、垃圾桶……孩子们还了解到厕所是分男生和女生的,男孩女孩上厕所的方式不一样!女生嘘嘘在小便坑,男生嘘嘘在尿斗里,男女便便在各自的便坑。
教师思考:
面对新入园的孩子对幼儿园厕所出现的负面情绪,我看到孩子们的焦虑、不安,作为教师应该接纳孩子,引导孩子慢慢来,带领孩子运用多种感官通过直接感知探索环境,进而获取关于厕所的知识经验,逐渐适应在幼儿园如厕。
蹲厕我不怕
熟悉如厕环境后,蹲厕难题和尿在外面的问题也随之涌现啦!
教师和孩子共同梳理了以下方法:
(1)小女生便便小脚站在白色脚丫上,扶着小洞洞,这样小脚就好像有了力量。
(2)小男生便池下可以贴上小脚丫,这样就不容易尿在外面或是把裤子打湿了。
为了让宝贝们更加熟悉蹲厕,老师带孩子们观看了如厕步骤图并带来了厕所道具鼓励孩子们积极尝试体验。之后,老师将步骤图粘贴在厕所墙面,将如厕道具投放区角,孩子能够一目了然地根据如厕流程图进行如厕,并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巩固如厕技能。
教师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在如厕这件事上,当孩子遇到困难,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同伴学习、环境上的支持帮助幼儿习得经验。蹲厕技巧的学习及练习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厕所,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们在上厕所时也能够正确找到位置,避免了打湿裤子或站不稳等问题。
屁屁我会擦
随着“蹲坑”问题的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啦!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习得擦屁股的技能,一场关于擦屁股的活动就这样开始啦!老师准备了气球和卫生纸开展了《我会擦屁屁》的活动。孩子们一个个俨然小大人一般,认真模仿老师的动作。不一会儿,孩子们开心地欢呼起来:“老师快看,我擦得多干净啊!”
教师思考:
在帮助孩子掌握正确擦屁股的活动中,老师通过简单有趣的擦屁股游戏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孩子们了解擦屁股的步骤,如何使用纸巾及如何正确擦屁股。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体验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困难后的喜悦和自豪。
我不敢说
天气逐渐变冷,有孩子因为穿得多不方便脱裤子而尿裤子,或将大便拉到裤子上,如何帮助幼儿正确表达如厕的需求,一起去绘本中寻找答案吧~
教师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提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通过绘本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感染和影响幼儿,让幼儿知道,憋着尿尿和便便不上厕所是很危险的事情,即使拉在裤子里面也没关系,大胆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幼儿学会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嗯嗯和嘘嘘的形成
渐渐地孩子们愿意在幼儿园如厕,尿裤子、便便拉在裤子里的现象明显变少了。有一天,老师听见小朋友在厕所交谈“我的尿尿是黄色的”“我的是尿尿是没有颜色的”“我的便便小小的”“我的便便黑黑的”“我拉了稀便便”……基于孩子们对尿尿和便便的好奇,联动家长,我们开展了嗯嗯和嘘嘘大调查。
孩子们大胆积极和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及了解到的嗯嗯和便便。有孩子带来了绘本《糊糊·臭臭·便便·球球》给朋友分享,孩子们初步了解到喝水多少和尿尿颜色有关、吃进去的食物和拉出来的便便有很大关系。如果尿尿黄黄的要多喝水才能排出健康的透明尿尿,如果摄入适量的蔬菜水果,会排出卷卷的或者像香蕉一样健康的大便。
活动后,时常能听到孩子开心地说道:“我的嘘嘘是透明的,好健康。”“我的便便是没有味道的,好健康,我好开心。”
教师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我们抓住幼儿对便便的好奇,联动家长引导幼儿去发现排出的便便存在的不同,进而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在孩子和家长们的观察探究以及同伴的分享中,孩子们感受到排便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发现便便和生活习惯的关联,以及不同的便便形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借助家园的有效协同,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们经过了快一学期的如厕体验后,不仅克服了心理恐惧,同时丰富了对如厕的认知经验,解密了如厕技巧。
通过对如厕问题的思考与反思及策略跟进,教师引导幼儿在探索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收获,帮助孩子们获得经验、习得技能。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并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回应和支持,长长的路,我们陪着孩子慢慢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