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缘起
区角活动结束,孩子们自行搬小椅子到教室中间,准备进行餐前活动。接连几天,老师发现孩子们经常会因为椅子的事情“争吵”,每次争吵的原因都一样:大家都想要那几把高椅子……那该怎么办呢?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于是,中四班一场关于“椅子”的讨论就此开始……
抢夺高椅子
1.了解孩子们“抢椅子”的原因
教师的思考: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成为了哥哥姐姐,这一身份会让他们感到高兴,也体会到了成长的自豪。同时,这一时期孩子们的自主性也会有进一步发展,而高高的椅子相对普通椅子更高,孩子们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和空间感,满足孩子们用身体来探索的兴趣。
2.聆听孩子们关于坐椅子的想法
那高椅子应该给谁坐呢?孩子们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3.感受不同高度的椅子给谁坐
孩子们带着各自的回答,决定和老师、小伙伴一起进行深入探索。我们决定通过体验“坐不同高度的椅子”,让孩子们从实践中感知不同高度的椅子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

4. 孩子们的感受
为了更好的知道如何正确的挑选适合自己的椅子,孩子们决定去询问知识丰富的医生妈妈。

5.来听听医生妈妈的建议
接下来我们请医生妈妈用图文为孩子们科普椅子高度的适宜性。

孩子们发现:个子矮一些的孩子坐高椅子经常会因为踮起脚尖而苦恼,而高个子的孩子长时间坐矮椅子不舒服就会将腿弯曲或者向外伸出去,导致不良坐姿的产生。最终孩子们得出结论:矮个子坐矮椅子,高个子坐高椅子!
教师思考:椅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师幼谈话、实验探究,以及科普知识,我们可以看到从不同领域进行探索,孩子们对于“高椅子”与“矮椅子”的认知更加清晰,锻炼孩子们语言表达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变化。
椅子大探究“数一数,比一比”
在明确了“高椅子”和“矮椅子”的选择规则后,新的问题也来了……
1.有几把高椅子?
孩子们纷纷将椅子抬到中间并排放好,经过观察发现高椅子共有5把……孩子们又围坐在了一起,通过讨论一致决定将这高椅子给班里最高的朋友坐。那谁是最高的朋友呢?这可难不倒孩子们,他们决定来比一比。

2.比一比谁是高个子?
聚焦问题:那怎么判断谁更高呢?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吧。

方法一:用小手、尺子……量一量。

方法二:两个人背对背比一比。

方法三: 所有小朋友按高矮顺序排队排在最后的朋友就是最高的。
通过上面的方法孩子们发现还是无法选出班里到底谁高,于是孩子们又萌生出了新的办法!
方法四:求助医生妈妈、老师,借助身高测量仪测一测,比一比。

最后,孩子们通过“方法四”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选出了最高的五位朋友,以后高椅子就由这五位朋友来坐!
教师小结:《指南》中提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比一比、量一量,体验到了成长的差异与神奇,让孩子们更有信心去探索更多奇妙的事情,这一过程还让孩子们懂得了合作,收获到了暖暖的友谊,心里都甜甜的!
怎样找到高椅子?
孩子们纷纷拿起自己的小画笔,准备为高椅子设计一个标志。
1.我的设计图

2.给设计图投票。
经过投票,孩子们最终选出了5个标志分别代表5把高椅子,并由5位高个子朋友从中选出各自喜欢的标志进行张贴,这样我们再也不会找不到高椅子啦!

瞧,孩子们有好多好办法,大家一起给椅子设计标记,一起投票表决,一系列的体验、分享,帮助中四班的孩子们了解高椅子投放背后的意义。
通过这次特别的“椅子风波”,从最初的小矛盾,到最后的理解和解决。我们都看到了孩子们在不断进步,在不断感知自己成长的变化。“高椅子”和“矮椅子”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高矮,更是孩子们对成长的渴望,对规则的探索,孩子们与椅子朋友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期待更多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