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要玩,我等不及啦!”:秋千架下的小烦恼
小四班的孩子们对户外秋千充满了热情。然而,小小的秋千架前,常常上演着同样的场景。孩子们的“争抢”背后,藏着最真实的渴望——有的攥着秋千绳不肯松手,是因为害怕“一放手就再也轮不到自己”;有的着急催促,只是想快快感受秋千荡起来的快乐。这些稚嫩的举动,让班级的老师们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调皮”,而是孩子们在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时,必经的成长课题。

二、“我们来想想办法!”:和孩子们一起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让大家都玩得开心呢?”班级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


接着,孩子们和老师通过共读绘本《排排队》《石头汤》,讨论着“轮流”“分享”的意义。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那些充满童趣的对话,正体现了孩子们对“公平”和“合作”最朴素的理解。

三、“我来帮你推!”:秋千架下的温暖约定
几天后,秋千区出现了新画面,有的孩子主动数数:“1、2、3……10,轮到你了!”有的两人合作:“你坐秋千,我来推你,然后换我坐!”有的提醒道:“你坐好,我会轻轻推的!”甚至有的小朋友自发监督:“不能抢,要排队哦!”

老师悄悄退到一旁,看着孩子们自发形成的“游戏公约”:有人负责计时,有人忙着排队,有人当“安全小卫士”。当孩子们发现,通过合作能收获双倍的快乐时,那些曾经的矛盾,都化作了成长的阶梯。
四、看见成长:让每一次“冲突”都成为学习的机会
这场关于秋千的故事,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替孩子扫清所有障碍,而是相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的引导,不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和他们一起探索“还能怎么做”;孩子们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孩子直面矛盾、尝试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中。

在小四班的秋千架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轮流与分享,更在一次次的讨论与实践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小小社会规则”。这些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经验,远比说教更深刻,也更有力量。因为,教育最美的模样,就是看见儿童、倾听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