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区域活动时,孩子们还沉浸在游戏里,但一阵嘈杂声打断了这份专注和宁静,一位小朋友捂住耳朵说:“真吵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中班幼儿应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但目前孩子们对于音量的把控还有待提高,于是一场有关“声音”的活动在中五班悄然开启了。
认识声音
孩子们发现当声音特别多、特别大时,不仅听不清对方说什么,而且嘈杂的声音,让人感觉不舒服。孩子们根据分贝仪指针的变化来判断声音的大小,大家发现小声说话的时候,分贝仪的针指在绿色区域,数字在40-50之间;正常说话时分贝仪的指针在黄色区域,数字在60的左右;当大声说话时分贝仪的指针在红色区域,数字是90左右。
哇!原来声音是可以被“看见”的,孩子们尝试用分贝仪来测量生活中不同的声音,指针随声音变化而变化,孩子们乐开了花,对声音的大小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感受悦音
在生活中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以及对人们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统称为噪声。而在适合的场合下,发出的合适、好听的声音,被称为悦音。
声音小约定
小朋友们怎样才能用合适的声音,让人感到愉悦呢?经过孩子们共同探讨、商量后,大家决定设置“声音提示牌”,还将自己动手绘制的“安静”和“小声说话”等图画张贴在他们觉得需要提醒的地方。
渐渐地班级里的噪声少了很多,孩子们知道了在集体活动时要举手发言,与人交流要轻声讲,不大吼大叫。同时,通过相互提醒,孩子们慢慢养成了仔细倾听的好习惯。孩子们的责任感、专注力也明显提高了。
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究温暖且美好,跟随孩子的兴趣顺势而为,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惊喜与智慧,让我们继续学会倾听、支持表达,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吧!

